广东第二批医疗队中山一院护理团队驰援武汉“满月”记
时光荏苒,白驹过隙,我们第二批援汉队伍已经对口支援武汉市汉口医院整整30天了。在这一个月的时间内,我们从无到有,从有到优,从优到精。在这样极其艰苦的工作环境中,我们中山大学附属第一院护理队伍全体成员凭着坚强的意志力,做到了队员零感染,零暴露。随着一批批患者转危为安,平安出院,我们觉得我们所有的付出都是值得的。在这一个月的时间里,我们经历了风雪路上的革命情,见证了“耄耋之年”的相思情,收获了坚定不移的战友情。
张梦弟
重症一科
我们不是英雄,我们只是做了这份工作应该做的事。
英雄者,有凌云之壮志,气吞山河之势,腹纳九州之量,包藏四海之胸襟。肩扛正义,救黎民于水火,解百姓于倒悬。但我不是英雄,只是一名在国家有难时,贡献自己一份该有的力量的战士,我只是踩着响应国家,响应人民号召的步点在前进。
在这一个月里,我从科室的小组长成为一线队伍里的组长,身上的担子确实感觉沉重了许多。在这一个月里我经历了许多个“第一次”。第一次回到家乡却不是回家;第一次将头发剃成寸头;第一次穿上了人生的第一条纸尿裤;第一次进行队员的排班;第一次参与制定对口科室的各项工作流程与职责。作为年长的师兄,我既要对他们的工作予以指导,也要负责照顾他们的生活。不过,既然扛上了这面大旗,我就必须坚定地走下去。从最初的迷茫到如今的坚定,从最初的焦虑到如今的释怀。我相信,我们能成为一支能打硬仗的年轻队伍。
雨水已过,惊蛰未到,发展大道上的桃花已是挣脱了花苞的束缚,三三两两的在枝头翘盼着春的到来。每日望着出院病人的笑脸,我知道,胜利的曙光就在前面,但我们不能松懈,不能因此而功亏一篑。我希望,待到山花烂漫时,我们能脱下口罩,面对面微笑,说句:见到你的笑容,真好。
李冠湘
重症二科
我要当的是“英雄”,不是“烈士”。
到了现在这个阶段要感谢的人很多,肖海鹏院长、骆腾书记、成守珍主任等以及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各部门、武汉当地的医护人员、驻地酒店的工作人员和社会各界爱心人士从工作、生活、心理一直提供的全方位支持。这使我坚信“我们能健健康康地来武汉,也能健健康康地回广州”。我们有能力保护好自己,也有信心击指导:陈利芬败“新冠”,让病痛中的人尽早脱离痛苦。
出发之前,我和同事开玩笑说:“我是去当英雄的,你别指望我成为烈士。”现在看着隔离病房里的患者一日比一日少,治疗护理效果越来越好,我仿佛就看到了胜利的曙光,心里很高兴。
满月了,还真对武汉这片热土产生了一种说不出感觉的感情,这里有危难中见真情的“战友”、“亲人”,以及平凡中见伟大的“事业”。
拥有五尺身躯的男儿——有“男丁格尔”之称的我,在重灾区汉口医院隔离病房,除了“打针发药”之外,还需给危重患者喂饭、协助大小便等生活护理,健康宣教、心理疏导自然少不了,甚至扫地、拖地等等这些我们平平时在家也不需操心的活儿也都包揽了,为了什么呢?为的是减少不必要的人员进入隔离病房防止暴露感染,为的是给患者提供优质的护理服务,让他们早日康复回家团圆。我们的治疗与护理成效不断增强患者信心的同时,也鼓舞着我们,我们坚信我们一定能战胜这场没有硝烟的战争,而且是指日可待,我仿佛看到全国人民庆祝战胜新冠状病毒的欢乐日子,而我感动得热泪盈眶。
胡桂花
神经外科ICU
我们是平凡人,做着平凡的事。
我没觉得自己很伟大,只是职责所在,做着自己该做的事情,但不躲避,危急关头能迎难而上,或许这就是人们所说的平凡中见伟大吧。给卧床患者换尿片,处理满床的大便,处理排泄物等琐碎的事都是满足一个人的日常所需,即使病了,也需要有比较好生活的质量。观察病情、关注监护仪上生命曲线的变化,以及他们的情绪。我觉得这是护士的天职,不需要什么歌颂。我只希望疫情过后,大家更多看到是医护人员的职业素养,理解他们也是平凡中的一员,不是万能的。
我们和汉口医院呼吸七病区的医护同心协力战斗了一个月,看着患者一个一个地接着出院,我们将继续与努力,支持护理并让病友们熬到免疫力强大,消灭病毒的那一天!
叶蕾
呼吸与危重症科
隔离不隔爱,不要让防护服拉远了我们与患者之间的距离。
在疫情面前,谁不害怕?尤其是看到全副武装下的我们!不要让这一套防护装备拉远了我们与新冠病毒感染患者之间的距离!哪怕他们看不到我们藏在护目镜下、大口罩下内明亮的眼睛和微笑,以及因看到他们被病痛折磨时,我们感到悲伤的表情。只要用心地对待他们,用心微笑,急患者所急,他们是能感受到我们的关爱!当我们护理他们时,他们或许投来感激的目光,或是简单的“谢谢”,出院的他们有人会深深地为我们鞠躬致谢——隔离病毒不隔爱。
这两天,武汉街头的桃花绽放开了,一朵朵散发着芬芳,隔离病房里的患者也逐步好转,可看到越来越多的病人在病房的长廊里散步,重症的病人也减少了,病人们的心情也好了起来,有些人主动和我们开玩笑!一切都向好的方向发展,看到自己护理的病人一步步从病危到病重到恢复期甚至是出院,那感觉真的太棒了,就是很有成就感那种!大家都说春暖花开了,我们的归期也近了!
我期待人们脱下口罩“坦诚相看”的那一天。
陈娟
呼吸与危重症科
满月:意味着我们平平安安度过了两个潜伏期
在这个阶段我们有很多的小插曲,但都是有惊无险。有人说:“爱笑的孩子,运气都不会差。”我可能就是那个幸运儿,年资低年龄小却刚好够格有幸与大家一起共同参与战斗,遇到困难却也能利用有限资源去解决问题,逆境中的成长永远是最快的,它让我变得更加沉稳,细致,有力量,抗压能力不断加强。若无此行,我定不会知晓一个团结的队伍力量到底有多大,它是魔力的化身,在早期病房配备设施不完善,物资大量紧缺的情况下,也能把奄奄一息的病人从鬼门关拉回来;让躺着十几天不能动的病人,也能从床上下来活动自如;让病得比较轻的他们很快走出隔离病房。这股力量是神奇的,它是国家、医护与患者乃至众多爱心人士共同努力的力量所致。这股力量能让昔日沮丧哭泣的地方开始变得有欢声笑语,让空荡荡的病区走廊开始生动起来,如果你亲眼见证这一切,就会明白这场无硝烟战斗即将宣告结束,胜利就在眼前。很快大家就可以扔掉口罩,自由呼吸新鲜空气,露出灿烂的笑容。
王思思
呼吸与危重症科
他们的脸上开始露出了笑容
一个月,说长不长,说短也不短,我们在武汉竟然奋战了一个月了。还记得第一次去到支援的病房时,病人们脸上写满绝望,同病房之间的他们也没有什么交流,都是沉默不语,充满了恐惧感,谁不怕呢?明明可以在家里欢欢喜喜过大年的,却突然就中了病毒的招。来到了医院,而且每天看着身穿厚厚铠甲的护士,说不怕肯定是假的。而现在,在大家的共同努力治疗与护理下,病房里气氛比之前好多了,不像之前那样死气沉沉,病人们也有了战胜病魔的信心,有些恢复比较好的病人吃完饭会戴着口罩在走廊里散步,不能下床的病人就按我们的指导在床上做康复训练,政府及我们的爱在病友之间传递,他们开朗起来了,隔离病房的气氛活跃了起来,有时还会和我们开玩笑。
看着他们一天天的好起来,尤其是一个接着一个病人出院的时候,我们真的很开心。昨天67床叔叔出院的时候,他弯下腰向我们鞠躬,嘴里一直说着感谢,那时候我感觉我的眼眶都湿了,那是激动的泪花。而我们回酒店下车路边的那几棵桃树,也慢慢绽放开花朵,粉红红粉红的很美,我相信,胜利的花朵也即将绽放!
郑婉华
呼吸与危重症科
病人的肯定让我觉得我的努力是有价值的
这是我们广东第二批医疗队——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驰援武汉医疗队的护士们的“满月”心得。我们来自华南最顶尖的医院,还来自呼吸与重症科,深知责任重大,有较强的专业技能与护理重症患者的能力。
我们所在的汉口医院的隔离病房比较大,开放75张病床,内设有重症室。而来自各个医院的其他医疗队员,有些来自普通病房。为了更好抗击病毒,我们自觉地默默地承担起培训的任务,如血气分析、呼吸机管道的连接,氧源与呼吸机、氧疗机的连接等等,在平时的工作中或交接班时也进行一对一的指导呼吸机的使用:如呼吸机参数的监测、报警的处理等,他们很聪慧,很快就能掌握这些技能,与我们同心协力地抗“疫”。
为了预防新冠病毒的扩散,也为了保证队员们的安全,我们还专门设置了控感护士,每个班次都有一名护士负责控感,控感护士除了正常护理患者之外,还负责进入隔离病房前检查大家的防护装置是安全;班后护目镜的消毒,缓冲区、清洁区环境的清洁与消毒,以及对平时由工人负责收集的垃圾进行打包,确保垃圾能安全运送,防止新冠病毒四处传播,保证医疗护理队员不被暴露感染,工作虽然艰苦,但苦中也有乐。“满月”了,我们越来越有信心,相信取得最后战“疫”的胜利指日可待!
通讯员:张红霞 宫小宁
供稿:张梦弟 李冠湘 胡桂花 叶蕾 陈娟 王思思 郑婉华
指导:陈利芬